爱因斯坦难道是科学家的天花板,一百年了,为何没人能与他比肩?
爱因斯坦难道是科学家的天花板,一百年了,为何没人能与他比肩?
爱因斯坦认为自己的“相对论”必将被中国人否定;事实上,现代物理已经脱离实践而进入了迷途。
一个进入迷途的物理学,需要的是质疑批判,而不是一味的吹捧。
科学是没有极限的,同样,科学家的伟大也不会有顶点,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再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有许多问题解释不了,其基本理论奠基于几个公里式的假说上,在爱因斯坦生前,就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反对最为激烈的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相对论也因此一直拿不到诺贝尔奖。许多学者,包括杨振宁先生 ,都认为传统科学目前已经走到了尽头,包括数学理论,现在又到了科学革命的前夜。也许,这一次革命,可能无法由科学本身孤立地完成,就像爱因斯坦1905年的奇迹年一样,而是需要哲学和科学的协调作用,爆发一场综合性的知识革命。按照清华大学吴国盛的观点,爱因斯坦的理论仍然是牛顿理论的延续,二者在基本的时空观和哲学基础上并无本质不同,这是很有见地的。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科学和科学家的命运也是一波三折的,总是由山重水复而至柳暗花明,此乃自然之理。
有没有人能与爱因斯坦比肩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新的科学理论可以突破科学的屏障,让科学展现一片新的天地,让科学有一个新的起点。
在国际政治上,存在一个舆论话语权问题,在科学上也同样如此。相对来说,中国无论是在国际政治上还是在科学上,话语权都比较弱。而从国内来看,似乎也存在话语权问题。
如果国内科学上的话语权是由像发表熟鸡蛋能孵出小鸡的“论文”那样是被利益驱动的,是帮助人们争职称争“帽子”争荣誉的,或者是被权威的威权控制的,表现为不是为真理为符合科学符合客观存在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服务的,那么如果突破科学屏障的科学理论出现在中国的话,可能是不利于科学屏障的突破的,这样的科学理论有可能会被埋没的。
要了解这个背后的逻辑,我们就得搞清楚科学到底是如何发展的?
牛顿毋庸置疑是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但他能够成为奠基人,并不是只是因为他提出了著名的牛顿力学,而重要的是他奠定了一个科学研究的范式,这个范式才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精神的体现,后来的科学家,无论是哪个学科,都是沿着牛顿指引的方向发展科学理论,才造就了如今的科学大厦。那什么是科学研究的范式呢?
总结下来应该至少有这么几条:
被研究的对象,可以被定义,可以被测量以及用数学语言描述。
可以通过实验验证。
这在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当中就有所体现。在这本著作中的前十多页,都是各种定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都可以用实验来测量,并且可以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